法王噶瑪巴德里課程第一堂:生命與死亡

法王噶瑪巴德里課程第一堂:生命與死亡

談到生死,先練習「感同身受」

你要嘗試去練習感同身受,在心上去體會這種痛苦,這可以幫助我們增長悲憫心。

時間:2016年6月22日下午3:00至5:00
地點:印度德里凱悅飯店
授課上師: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
中文翻譯:堪布羅卓丹傑
主辦單位:噶瑪巴千諾基金會

今天是我們四天活動的第一天,這次課程是由香港各中心聯合主辦,以這四天的課程,來和大家結法緣,首先問候各中心住持喇嘛、會員、施主和法友們,問候大家!(大眾鼓掌)

世界各地有著眾多的噶瑪噶舉的佛學中心,但是「彼此不大聯繫」的現象是很普遍的,而這次的活動是由香港各個噶瑪噶舉中心聯合主辦,這非常的好。我知道過去這麼多年以來,香港各中心彼此相處融洽,互助合辦過許多活動,已成為世界各中心的模範。我希望藉由這次再在印度舉辦課程,目的就是藉此活動,各中心的法友、會員之間的法緣能夠更為緊密、關係更為融洽。

進入正題之前,首先說一下自己的近況,我先是在去年的祈願法會期間感冒了,而且不止感冒一次,那時很忙,為了主持祈願法會,沒有時間生病,只好吃很多藥,想把病況壓下來。之後其實也並未有時間修養,因此一直沒有痊癒。前陣子到歐洲,結果又感冒了,回來印度的前幾天,我在德國稍微有幾天休息的時間,但也還未康復,因此,現在覺得有點力不從心,但我會盡量和大家講課的。

■生活出狀況時,怎麼修行?

這次的課程,並未依據傳統開講某部經典或論典,這次我主要想談一談如何在生活中修持,並且如何將修行運用於日常生活當中,尤其當我們生活中出現狀況的時候,應當如何去面對的方法。

不依據某部經典,其實難度比較高,然而在國外上課時受制於時間有限,也無法完整教授某部經典,因此多會準備一個主題來教授。總之,我這次會盡力分享此主題的內容。

傳統講經說法時,很重視講法的依據,例如某部經典或口訣。因為這些經典、口訣,都是過去傳承祖師們的修持結晶,有所依據而做開示,講者就不會自己造做和臆想,並且也能避免內容有所偏誤的過失。因此,依據經典或口訣來授課,我覺得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。

■學習面對死亡、覺知死亡,才能「善終」

今天下午主題是「生命與死亡」,也就是說,我們該帶著何種觀念來面對生死?首先,「生死」應該是我們最熟悉不過的事情,它完全不是一種隱蔽、神秘之事,像是每天我們看的報紙、新聞,都在傳播著很多生死情況,但即使我們看到眾多報章雜誌,仍會自然地覺得「這是別人的事情」,例如「死亡」時,當我們看到災難、謀殺新聞等,都覺得那是「別人家」的事,不覺得和自己很有關係,忘了自己也是有生有死。

談到「生死」時,我們要反求諸己,例如看到別人面臨痛苦、死亡和災難時,雖然我們身體上感受不到別人的痛苦,但在心理上要能感同身受。在佛教,尤其是藏傳佛教當中,有一個重要的練習:就是你要嘗試去練習感同身受,試著在心上去體會其他生命的痛苦,透過這種觀修,可以幫助我們增長悲憫心和關懷心。

另一角度來說,談到「生死」時,要知道,我們既已出生,就無可避免會死亡。因此若我們總是逃避死亡,想盡辦法和死亡對抗的話,這絕非聰明之舉。我們應該從現在起,就去練習熟悉死亡,以此來減低我們對「死亡」的恐懼與擔憂。

有時想想,以人來說,我們常說,「你要吃得了苦」,以佛教名詞而言,「安受苦忍」是一種對「苦」的安忍修持。

但現代人越來越不能吃苦,不能安受苦、不能忍辱,因為大家現在嚮往的是舒適方便的生活,最好一點痛苦都沒有,因此稍微受點苦,心中就難以適應,比起過去修行人來說,現代人更容易感到不安和恐懼,稍微一點苦,就難以承受。

也有人問說,佛教教義總是不離痛苦,是否算是一種「痛苦的宗教」,尤其是講到「思維輪迴痛苦」時,例如我們在「讖摩比丘尼辯經法會」時,教授到岡波巴大師的《解脫莊嚴寶論》,光是輪迴痛苦就講了好多天,其實若以傳統而言,要廣說輪迴之苦的話,幾個月也講不完。總之佛教的確很重視講苦,有人會覺得「怎麼都在講痛苦,學佛不是為了喜悅嗎?怎麼反而更強調『苦』?」無論如何,學習接受和面對痛苦是很重要的。

很多現代人一生病就努力對抗病魔,可說是嚐盡各種方式、永不放棄。同樣地也是永不服老,很容易相信各種抗老的療法,百般努力,就是不願意變老。面對死亡亦復如此,總之,現代人們用盡了各種方式想要抗拒老、病、死。

■將一生努力耗費在抗拒「老、病、死」,實在可惜

但其實你可以看到,老一輩的人,尤其是藏族人,遇到生病時,雖然也會盡力治療,但若真的難以治癒時,他們也就接受面對,然後放下、放鬆了,轉而努力去修持、行善。現代人和老一輩的人們真的不同,現代人會花費各種金錢在抗老上,可說耗費了一輩子的精力,都用於抗拒老病死上,想來非常可惜。

面對死亡的勇氣是非常重要的,當談到六道之苦時,若論地獄之苦,根本不是人的身體所能承受的,但我們在心上還是可以去練習,當談到地獄之苦時,你要嘗試去思維說:即使有此苦,我也要練習去面對、忍受,要有這種「安受苦忍」的練習,我覺得這對現代人是很重要的。

因此談到「生死」時,簡要而言,「出生就是死亡的起點」,一出生就必然邁向死亡,甚至可以說,生即是死的開始,因為有生必有死,出生後的死亡不需要其他因緣,出生本身就是造成死亡的因緣。不僅對我們自身是如此,生活中一切事物也都是剎那生滅的,無一例外。

■無常就是機會,所以剎那間充滿各種可能

生滅是萬法的本質,因為有生死,我們的生命更加多采多姿,因為有生滅,生命充滿了各種可能,例如生滅遷變造就了四季的更迭,這本身即是一種美。我們可以換個角度來看生死的美麗。

無常性就是機會,分分秒秒都是新的機會,讓我們有新的生活或新的生命,因此當我們談論「面對無常和生死」時,並不是為了嚇唬人,而是讓我們認知到這正是每一分每一秒都正在發生的事情,從而讓你不要浪費自己生命中的任何光陰。

談到「生死」時,很多人會認為這就是結局,「一切到此為止」,但其實死亡不是終點,它不是單向,而是一種反覆循環、生生不息的狀態,這就是生死,這就是你現在經歷的每一分每一秒。

因此我們可以做的練習是:善用每天起床到睡覺的機會,在起床時,想像這一剎那就是新生,在入睡時,思維這就是結束,這樣就會漸漸體會到,生死並未和我們須臾分離過,甚或可以說是分分秒秒,生死都在我們左右。

■臨終時刻,讓自己保持正念覺知

剛剛談到「生死並非曲終人散的電影結局,而是有更多可能性」,希望大家不要怕死,可能大家會想說:「你是噶瑪巴,大概不需要怕死」,從各位角度而言,或許會如此認為;但以我而言,我也會怕死,尤其晚上夜深人靜時,想得比較多時,會發現自己仍會生起對於死亡的恐懼。

每人怕死的原因各異,有些人的恐懼源於未知,還有一種是因為死亡時歷經的苦與痛,讓他害怕。之前我到歐洲瑞士時,在一所大學談到死亡,聊得非常多,當時談到「最好的死亡方式」時,有人說是在睡眠中安逝,這樣就不會有太多的恐懼或痛苦,可說是壽終正寢,這種死法最好等等。

當時我也分享到,這種「睡眠中死亡最好」的主張,是和佛教、尤其是藏傳佛教的教義背道而馳的。佛教教導我們在面對死亡時,心識要非常清明、有覺知,這樣才是最好的死亡,因此許多修行人會發願說,希望死亡時刻的心智要非常清晰。然而認為「睡著時過世最好」的人會覺得死亡是「不知道自己死就很好」,這是不太正確的。對於修行者而言,「覺知死亡」是生時重要的修持功課,甚至可以說,一生的修為,就要在死亡時分驗收,要能夠具有一些修持的徵兆。如果是迷迷糊糊的死亡,則一生修行可說就毫無意義了。

也有人在一生中修行並未精進,但在死亡時抓到了訣竅,仍可以有善終,因此在藏傳佛教中,是教導我們要「面對」及「覺知」死亡的。

我還記得年幼時有過一次前所未有的經驗,當時在西藏,早上和下午例行都要背誦經典,小孩子嘛,口中唸著,心中卻同時在胡思亂想,當時還沒有學習什麼無常、空性理論,僅有些聽聞,但某一天的早上我突然想到「無常」一詞,也不知為何,翻來覆去的越想越深,體會到無常後,心中突然生起了一陣莫名的恐懼,還記得當時前面還有桌子什麼的,但這些東西好像都無端消失了,當時我變得無端的驚恐,因此趕快和老師說,我要出去透透氣!

總之,「死亡無常」需由自己去設身處地去體會才行,但我們仍習慣覺得這是別人的事,例如最近美國發生重大槍擊案,有五十人受害,我們會談論到:「其實被害者有四十九人,另一位是槍手」等等,看新聞時可以算得很清楚;但若將生死放在自己身上時,卻難以面對。

■「無常」代表著「機會隨時在我們手中」

我們雖然心中明知總有一天會死,但總覺得為時尚遠。但其實任何時刻、任何因緣,都有可能造成我們的死亡,但若我們平日不具備這些觀念,也不做準備,尤其在現代生活中,更不談這些議題,當面對各種「任何事情都有可能,你也可能不死」的宣傳時,我們就更難以學習「死亡」了。

有些人對於「死亡無常」這主題有一種誤解,認為講授的目的,是為了讓你害怕、恐懼死亡,這是一個很大的誤解,因為「怕死」不是觀修死亡無常的目的,動物也會本能的怕死。觀修「死亡無常」最重要的目的,是讓我們懂得更珍惜自己的生命,不會浪費每一分每一秒,更珍惜身邊的親朋好友,也正因為你知道生命是無常的、生命會死亡的,因此你會懂得更珍惜現在所擁有的,如此才可能死而無憾,不然我們永遠不知足,也不瞭解無常的話,最後只會悔憾終身。

因此我們每一分每一秒都可以改變,機會隨時都在我們手中,重點是我們願不願意踏出去、做出改變。就如同密勒日巴尊者,他前半生犯下很大殺業,但下半生就做出決定,要好好修持。佛法教導的並不是說若你是惡人,生命就無法改變,一切都取決於你,尤其當你瞭解「無常」這本質時,更會懂得任何時刻都是機會。

有人想法悲觀,會認為說:「我已經這麼壞了,反正無藥可救了,就這樣壞下去吧,這就是我的宿命!」用這種方式來籠統概括自己的一生,代表他並未認識到無常;當他認識到無常時,就會明白,其實他是有選擇、是隨時可以改變的。

因此,重要的是珍惜現在,當你懂得「無常」時,就會珍惜你所擁有的。唯有當一個人懂得把握現在時,才有可能把握住未來的每一次機會,就如同春、夏、秋、冬四季更迭一般,當入夏時,你就享受夏日的氛圍,當冬天來臨時,你就去把握冬日之美。
許多人也會提及自己對於摯愛離去時,悲痛難忍之苦,及難以接受的經驗,這和我們今天談到「自己要先認識生死」也大有關連,唯有你越來越接受自身的「死亡無常」時,才會有力量去面對親友的離去。

就像〈金剛總持祈請文〉所說:「世世不離清淨上師尊」,從佛法、精神修持角度而言,根本上師、具德上師真的如同父母一般,當這樣的上師圓寂時,帶給你的苦就如同失去雙親一般,因此祈請文中提醒到「生生世世」,當你讀到時,要瞭解死亡不是結束,你可以祈願生生世世去跟隨,緣份是可以循環不已的。

唯有當我們越習慣思維死亡無常時,一旦至親過世時,你就更能坦然面對。今天就先分享到這裡。

■僧團和合,佛教興盛,從每個人自身做起

如同開頭提及,這次整個德里請法活動,是由香港各中心聯合舉辦,這非常好,所謂的「好」,不是因為請我說法而好,其實你們請誰說法都一樣,我所說的好,重點是看到香港各中心是如何攜手合作、融洽的合辦,這本身是一個很好的示範。

因為的確有些地方,我就不說哪裡了,雖然佛學中心多,但他們就是難以合作,難以合辦什麼活動,香港各中心不僅是此次的請法活動,例如噶瑪巴九百週年的活動,最初由印度開始,之後陸續在世界各地舉辦,據我所知,在香港舉辦得最好、最盛大,這真的是各位彼此合作下的成果。

總之不論任何活動或課程,大家齊心協力地和諧舉辦,是最重要的,因為不僅對你個人有很大利益,對於大眾也有很大利益。我的心願是,希望各位負責人為了佛教、為了眾生,為了承事上師以及佛教,能夠帶著清淨的發心,齊心融洽的繼續舉辦各種活動。

佛教中有一個很重要的詞是「僧伽」,意思是「和合」。中心就是一種僧團,要能和合共處,如同鑽石一般的堅固不摧,這就是和合僧團應有的狀態,這「僧團和合」,也是佛教興盛的基礎,唯有如此,佛教才會興盛。

過去我曾聽到一個奇怪的說法:比起一般人,中心的法友們更麻煩、問題更多、嫉妒心更強。剛開始我也想不通,但有時看起來確實如此,平常挺正常的一個人,一進入中心就變了一個人,問題變得更多,嫉妒心變得更強,我們進入佛學中心,應該是希望自己變得更好不是嗎?若反而變差,就不好了。過去迦葉佛的教法毀壞,是因為僧團的懶惰,而講到「釋迦牟尼佛的教法為何毀壞呢」?是因為內部的爭吵。佛經故事中曾提到,佛陀即將涅槃時,魔王波旬前來祈請說:「佛陀呀,你該說的都已經說了,該做的也做了,快走吧!涅槃吧!」後來佛陀說:「我會涅槃,但我的法教會常傳於世。」魔王則說:「不會的,你的教法無法常住於世的,因為我會化身成為佛教徒,會在內部挑撥離間,做各種破壞,所以你的教法不會長久的。」佛陀聽後默然,流下了眼淚。

我們從故事中可以看到,佛陀不是一位萬能的造物主,面對這樣的狀況,也只能流淚,這是在告訴後世身為佛教徒的我們:要怎麼做,取決於我們自己。是要成為魔的化身毀壞佛教,還是成為一個能夠和合的人,讓佛教興盛呢?

我希望大家能夠和合,互相讚嘆,看好的部分,這不是要大家歌功頌德,諂媚討好,沒證悟說有證悟,沒神通說有神通,而是要能「看己過、讚他德」,唯有如此做到時,佛教才會興盛,希望大家將此放在心上。

原文刊載連結:

http://www.kagyuoffice.org.tw/17th-karmapa/teachings/20160622 


福田付款方法
福田掃碼付款
  • 支付寶付款
  • 微信付款
相關文章

福田熱點